新聞中心
業務溝通
聯系
日本科學家發現罕見細菌:最大程度分解塑料垃圾,或將造福70億人
- 分類:行業新聞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2-02-21 11:33
- 訪問量:
【概要描述】最早的塑料制品誕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與紙張、布匹、獸皮等多種此前的攜帶包裝相比,塑料擁有著耐腐蝕、絕緣體導熱性低、易塑形、物理性質堅固柔韌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而因其造價低廉且材質輕便,迅速在更大范圍內引起了塑料的生產與消費熱潮,并廣泛應用于更多領域。這股熱潮,一直持續至今,甚至已經成為人類文明在現代社會的一個代表符號。
日本科學家發現罕見細菌:最大程度分解塑料垃圾,或將造福70億人
【概要描述】最早的塑料制品誕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與紙張、布匹、獸皮等多種此前的攜帶包裝相比,塑料擁有著耐腐蝕、絕緣體導熱性低、易塑形、物理性質堅固柔韌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而因其造價低廉且材質輕便,迅速在更大范圍內引起了塑料的生產與消費熱潮,并廣泛應用于更多領域。這股熱潮,一直持續至今,甚至已經成為人類文明在現代社會的一個代表符號。
- 分類:行業新聞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2-02-21 11:33
- 訪問量: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大面積存在的塑料污染就十分棘手,至今人類都缺少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然而就在2022年1月,日本科學家發現并研究更新了一種極為罕見但是大有利處的細菌,這種細菌可以最大程度地分解塑料垃圾,大大提高塑料的處理效率,造福自然環境與人類自身。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塑料給全球帶來哪些危害
最早的塑料制品誕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與紙張、布匹、獸皮等多種此前的攜帶包裝相比,塑料擁有著耐腐蝕、絕緣體導熱性低、易塑形、物理性質堅固柔韌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而因其造價低廉且材質輕便,迅速在更大范圍內引起了塑料的生產與消費熱潮,并廣泛應用于更多領域。這股熱潮,一直持續至今,甚至已經成為人類文明在現代社會的一個代表符號。
然而,塑料雖然擁有這么多制作和使用上的優點,也象征著科技生產能力的進步,但是其致命的污染危害卻是百余年前的發明者不曾考慮到的。
這些危害,歸根結底其實是來自于塑料本身最大的“優點”——耐腐蝕性。所謂耐腐蝕,就是說塑料不易與酸堿性物質發生反應,也不易被自然細菌真菌分解,可以長時間保持其正常使用形態。然而,對于塑料使用后的回收再造來說,這個優點就是一個天大的麻煩。
因其難以回收消除,塑料也給全球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有生的陸地和海洋動植物棲息地。我們把這種危害,形象地稱作“白色污染”。
據相關統計,全世界使用的塑料制品,只有少部分得到有效回收,絕大部分都會從生活便品變成“白色污染”。這影響著生態環境的方方面面,對人類的生活也具有著一定的威脅。
截止2020年的一項數據顯示,全世界范圍內最少有276種海洋生物遭遇過誤食塑料垃圾而導致死亡?!秳游锸澜纭防锞陀羞^這樣一段介紹:海龜近幾年死亡率的上升與環境污染有關,它們經常誤食淺海處漂浮的透明塑料,因為這長得很像海龜的主要食物——水母。
像海龜一樣因誤食而被塑料傷害的動物并不在少數,這些塑料在它們的消化系統內很難被分解,導致無辜的動物們因此走向死亡。相比之下,人類的遭遇也并不樂觀。
人類雖然不太可能誤食塑料,但是長時間使用塑料包裝袋和餐具也會對消化系統產生不良影響。而即便不是食用,過多地接觸、嗅聞塑料也會對我們的身體有害,導致人類的腫瘤和一些血液疾病的誘發。
在我們呼吸的空氣中,也在彌漫著焚燒塑料而產生的有毒物質。甚至是每個人都在接觸的土地和地下水也不能幸免,只要是塑料存在的地方就有“白色污染”。也就是說,如果再放任塑料制品如此肆無忌憚的產生和浪費,而又沒有很好的回收處理方法,將會對我們的星球造成不可想象的可怕后果。
在這嚴峻的背景下,日本科學家于2022年發表了一個重大發現,可以很好地消除塑料對全球的危害,這無疑是雪中送炭一般的“精準急救”。
日本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細菌,未來或可以造福全球
雖然這一發現是在2022年1月才為人熟知的,但其實早在六年前,日本科學家就已經展開了對這種細菌的研究。2016年,日本京都工業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種可以利用自身溶解酶分解塑料瓶的細菌。這一發現帶來的興奮從京都傳到了世界各地,困擾人類幾十年的難題終于看到了解決的眉目。
然而,這種細菌的工作效率卻相當緩慢,經過大約六周的時間才能徹底完成分解。也就是說,這條研究道路仍然需要琢磨。
當然,隨著細菌分解塑料這一研究課題的相關論文和報道的發表,人們至少有了一個可以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后續研究和實驗,也就接踵而至。
于是,通過更為深入的研究和一系列突破,科學家們排除了其他幾種可能,逐漸開始專心致力于對這種細菌自身進行"進化"培育,也就是讓它們變出更能分解塑料制品的體質。果然,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新的研究取得了進展。
這一次,沖在前面的是英國的科學家。2018年,英國人研究出了工作進展更快的細菌體,分解塑料的效率被大大提升。不僅如此,這種細菌可以分解的塑料種類也比初始版本多了許多。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帶動更多地深入鉆研,研究的角度和層次也更為豐富。同年,就有人提出了連接多個細胞,進行聯合分解;而2020年,法國科學家更是從細菌的溶解酶入手,進化出了擁有更強改良酶的細菌體,可以在最快10個小時內完成對塑料制品90%程度的分解。
2022年1月,日本新研究發現的細菌體再次讓世界人類聽到福音。據悉,新研究出的這種細菌體綜合了2016年以來各項研究發現的優點,成為對塑料分解問題最有利的工具。
這種細菌不僅擁有最為基本的超強分解能力,更能在接近正常的溫度等環境條件下生存并正常工作,與歐洲幾個國家的高環境要求相比成本更低。當然,這項研究成果同樣還存在著不足的問題,想要成為可以投入量產的真正工具,仍需要全世界的科學家們繼續努力。
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能被稱作相生相克的存在,而是人類只能從屬于自然。即便是二者可以互相影響,但人類一切破壞自然的行為到頭來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危害。
正如塑料由人類發明創造,破壞了自然也傷害了自身。從最初略顯野蠻的焚燒填埋處理,到后來盡所能地降解處理,再到如今還是運用生物技術破解,總體來看其實是自然自身解決自然的問題,只是需要人類的助力和參與。多樣性、統一性的世界自然物質原理,才是人類追求的永恒目標。
再生塑料原材料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華人科學家研發新型材料,重量與塑料相當,卻比鋼鐵硬一倍
版權所有 ? 2022 廣東順塑塑料實業有限公司 粵ICP備*********號 技術支持:中企動力 順德
服務熱線:0757-26650666